1、痉挛肌肉的力量训练
脑卒中康复的传统观念是避免进行患肢力量训练,以免痉挛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更加恶化。但近年来的研究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Canning等证明脑卒中后6周肘关节屈伸肌力相当于正常组的1/2,产生相90%最大力矩所需的时间延长2-3倍;脑卒中25周后最大力矩和达到90%最大力矩的时间明显提高,达到正常范围,说明患者肌肉收缩速度减慢是肌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Brown和Kautz报道脑卒中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不同速度递增负荷的踏车运动,发现肌力训练并未加重运动控制障碍,因此认为此类患者可以采用力量训练。
Sunnerhagen等观察16例脑卒中后(病史6-24月)轻度运动功能障碍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对肌肉功能的作用,发现患侧等速运动肌力明显弱于非受累侧,但相对耐力无显著差异;非受累侧肌力小于无脑卒中的健康对照组;患侧和非受累侧的肌肉成分除毛细血管密度较低外,其余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运动功能良好的脑卒中患者仍然需要加强抗阻肌力训练。
Suzuki等报道3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3个月内)进行8周计算机辅助步态训练。实验前、第4周和第8周测定尽快步行10米的步频、距离、足偏离中心压力和最大伸膝力矩。结果第八周时最大步速从40.4米/分增加到 76.5米/分,步速的决定因素是患侧伸膝肌力。作者认为4周后最大步速的决定性生物力学因素由姿势控制和重心转移转换为伸膝肌力,因此需要进行伸膝肌力训练。
Sharp等报道15例脑卒中6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6周 (3天/周,40 分钟/天),包括准备活动、牵张、膝关节屈伸等速力量训练、结束活动。结果训练后瘫痪下肢肌力提高,肌张力不变,步行速度增加;患者自觉体力活动能力提高,但登梯时间和距离无显著改变。作者认为脑卒中患者短期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肌力,并相应改善功能。
2、躯干肌肉功能
躯干肌控制近年来引起重视。Tanaka等研究65例脑卒中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发现脑卒中本身减弱躯干肌力,但并不造成旋转功能不对称。Tanaka等对躯干屈伸最大力矩的研究表明患者最大屈伸力矩显著低于正常者,但等长收缩肌力无显著差异,相关因素可能为:双侧运动皮层失神经支配、运动单元兴奋阈值增高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国内魏国荣等报道康复训练应该强调躯干控制,以提高身体功能的改善,特别有助于平衡能力提高。
、减重步行训练
部分减重支持(Partial Weight Bearing, PW $2$2$2$2$2$2$2$2$2$2$2$2$2$2$2下的步行训练是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身体悬吊装置,减少患者体重对下肢的负荷,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其突出的优点是避免身体负荷过重影响患者的步行和心态。Visintin等对50例患者采用PWB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另50例进行全部体重负荷下的行走训练。6周训练后,PWB组的平衡功能、运动恢复、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均显著高于常规步行训练组;随访3个月时PWB组的步行速度和运动恢复得分进一步提高,证明PWB明显提高步行训练效果。Barbeau等也认为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应用于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比传统的方法效果更好。
4、任务相关的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能力是生活独立性的重要因素。Dean和Shepherd研究脑卒中患者进行2周任务相关的坐位平衡训练,即在坐位练习超过手臂长度范围的伸臂动作。对照组进行假训练(sham training),即进行手臂长度之内的认知操作任务。训练后实验组坐位平衡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进行任务相关的平衡训练对提高平衡能力有效,但步行能力无改善。
5、神经促进技术
神经促进技术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康复的基本方法,但由于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实质性的研究进展甚少,国际上的报道已经降温。国内报道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上肢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上肢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国内学者值得思考为何国际上神经促进技术研究降温,避免盲目重复进行低水平研究。
6、脊髓和直肠电刺激用于缓解痉挛
台北的Wang等报道10例偏瘫痉挛患者采用45分钟体表电刺激(T12-L1区域,刺激频率20Hz,调制脉冲频率2500Hz),5次为一疗程,刺激强度因人而异,以产生足够的感觉刺激为度。治疗前后评估患者不同速度时被动踝背伸时表面肌电图和等速收缩力矩,证明脊髓表面电刺激可以降低痉挛肌肉张力。笔者曾经报道采用直肠电刺激的方法,对缓解脊髓损伤和脑损伤患者的痉挛均有明确的作用。
7、康复机器人的应用
MIT-Manus是一种新型的可以产生目的性运动的机器人,可以用于偏瘫患者进行模拟活动训练,其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这是值得注意的新的研究方向。
8、脑卒中早期康复和社区康复
国内将脑卒中早期康复列为九五国家攻关课题,住院期康复为十五攻关课题,而三级康复则为十一五攻关课题。
9、运动锻炼预防脑卒中发作
平时的运动锻炼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Lee等报道美国21823男性医师随访11.1年,运动至出汗程度,男性脑卒中的危险率降低,与体重、血压、血胆固醇、葡萄糖耐量改善有关。Sacco等报道休闲性体力活动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危险。
10、计算机辅助评估和训练系统
Lee等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动态姿势控制评估系统,评测人体重心移动的空间、时间、力和摆动频率;采用多导EMG评估运动控制能力;采用FIM评估功能状态,认为动态功能性评估适用于脑卒中康复。
11、中枢性瘫痪的痉挛评估
Davies等发现无肌电图活动的前提下,瘫痪下肢的被动运动力矩高于非瘫痪侧和正常人的下肢;瘫痪下肢的等长收缩力矩小于非瘫痪侧和正常人的下肢;痉挛者双侧下肢的低速力矩均小于对照组,瘫痪肢体屈曲运动时无一达到300度/秒的速度。步态速度与瘫痪伸膝速度相关。结果表明临床运动功能抑制主要由于机械原因而不是反射,力量减弱主要是主缩肌力矩减小,而不是拮抗肌。纪树荣等研究等速运动训练器对痉挛评定的价值,观察34例痉挛患者下肢肌肉张力,并与无痉挛的瘫痪者和正常人对照。结果提示第一摆膝关节屈曲角度、放松指数、幅度比、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五项指标可以鉴别肌肉痉挛的程度。
12、运动皮层的双侧中枢控制和脑卒中康复的非受累侧训练
传统的脑功能特异性分区控制的概念近年来已经作了重要修正。脑卒中患者“非受累侧”的功能训练日益受到重视。
Chollet等首先报道脑卒中患者PET检查,发现正常手指运动时对侧主要感觉运动皮层和同侧小脑半球血流量增加,当恢复期的偏瘫侧手指移动时,对侧与同侧感觉运动皮层和双侧小脑半球的血流量均增加。其它区域(脑岛、顶页下部和前运动皮层)也表现为双侧激活。结果表明同侧神经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作用。
Fisher发现患侧肌力逐步恢复的单纯性运动性偏瘫患者,在对侧肢体再次发生单纯性运动偏瘫时,原先恢复的肌力重新麻痹,提示对侧皮质脊髓束参与了原先患肢的恢复过程。
Bohannon和Andrews发现脑卒中后早期两侧肢体等长收缩肌力相关,支持两侧运动皮层协同支配肢体运动的理论。
Marque等也发现急性右侧偏瘫患者发病第20天时左侧肢体功能也有明显障碍,脑卒中后第90天功能完全恢复。结果表明人体的运动中枢是双侧控制,脑卒中后对侧运动神经通道参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Cramer等采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发现手指扣击动作时正常人有数个脑区激活,脑卒中者激活部位类似,但涉及的脑容量较大;与正常人相比,多数脑卒中患者非受累半球出现感觉运动皮层活动增加,对侧大脑半球运动皮层、同侧大脑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区域活动也增加;患者脑卒中侧大脑半球活动常高于正常人,只有皮层梗塞者中有患者出现梗塞周围活动集中的现象;与正常人比较,脑卒中患者非受累手指扣击时也常见脑活动增加,但非受累侧感觉运动皮层活动降低,表明该区域对同侧的支配增加,而对对侧手指运动的支配减少。结果证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手指扣击动作脑皮层激活区域与正常人相同,但范围较大,特别是非受累半球。这些运动区域的依赖性增加可能是运动恢复机制的重要部分。
13、脑缺血前训练
长期运动训练对中枢神经的功能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否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之后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尚无证据。高谦等报道经过14天跑笼训练后的小鼠,在脑局灶性缺血后,短期内行为功能改善优于事先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同时脑梗塞面积较小。结果支持康复治疗促使脑失能区功能重建的理论。
14、中枢性瘫痪的肌肉行为改变
Frascarelli等通过分析首先触发的运动神经元障碍所诱发的异常自主运动,发现与正常侧比较,偏瘫侧运动神经元基础触发频率明显较低,继发募集的神经单元电位出现明显提早,特别是远端肌肉最为明显,提示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丧失了调制最小自主收缩触发频率的控制,使端肌肉的行为趋向于近端肌肉的行为。
15.干细胞移植提高瘫痪鼠运动能力
瘫痪的实验鼠接受人体胚胎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但是主要机理不一定是干细胞分化成了新的神经细胞,而可能是在干细胞的作用下实验鼠原有神经细胞的机能得到了提高。
联系人:孙老师
手 机:13869976725
电 话:0539--6751109
邮 箱:2262589941@qq.com
地 址: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政府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