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功能障碍

一、概述
    协调(Coordination)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二、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有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蹒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复动作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运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节神经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其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综合征;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动作,这些动作类似随意运动中的一个片断,但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病。具体表现为:
(1)静止性震颤:明显的特征是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底的变化无法预测。
3.脊髓后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
(1)当闭上眼睛或房间太黑时,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的紊乱,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共济失调是病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肌收缩的的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差距不良,即动作的幅度不是太大(差距过度),就是太小(差距不足),从而使动作分解,原因是各肌群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地配合形成圆滑流利的动作,而变成许多孤立的收缩阶段,也与肌肉收缩和松弛不能及时有关,特别在做来回重复性动作时最为明显,临床上称之为轮替动作失常。这些障碍也可在语言和书写中发再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言语迟缓、含糊,但又会突然爆出几个字音,称之为爆音性呐吃,书写常有字体异常,笔画不匀的现象。协调障碍的病人的日常活动常受到影响,例如穿衣,系扣,取物,进食等。
三、 协调的评定
    协调(共济)试验应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其功能的分级是:①正常完成;②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③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④重度残疾: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⑤不能活动。
(一)评定程序
依次检查以下内容:
1.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返向做。
2.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3.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
6.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
7.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二)评定方法
    协调检测可分为有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如站立和行走)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如用手操作物体),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运动能力:①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②协调运动:包括由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③精细运动:评定检测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④固定和维持肢体:检测维持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位的能力;⑤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在进行特殊检测之前,为了更详细地判断缺陷的部位,先应观察病人的功能性活动,如床上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从做到站到走,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
(2)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
(3)受累肢体地数目。
(4)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肌肉。
(5)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和体位。
(6)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7)安全性水平。
    上述资料的获得由助于选择所需的最适宜的实验。另外,还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陷。因为这些方面也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当测验老年患者时,应允许有年龄的差异,如老年人反映比较迟钝,平衡和协调能力差。
    具体检测分为非平衡协调检测和平衡协调检测两部分:
1. 非平衡协调检测   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所有检测应先在睁眼后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测试中逐渐偏离位置和闭眼时对测试的反应较差。
(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做。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
(3)手指指收指:两肩外展90°,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指尖。检查者可变化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和方向的应变能力
(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
(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
(8)反弹测验:病人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
(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
(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
(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水平屈肩90°,伴肘伸展,食指相处。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
(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指。
(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指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
(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
2.平衡协调检测   评估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
(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指触另一足的足跟)。
(4)单足站立。
(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
(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
(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
(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
(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
(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
(11)侧向走和退步走。
(12)原地踏步。
(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
(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
(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
(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
(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百氏症(Romberg)阳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孙老师

手 机:13869976725

电 话:0539--6751109

邮 箱:2262589941@qq.com

地 址: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政府驻地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